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2024年度盘点(金融篇) | 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2025-1-6 19:02| 发布者: 门户生活| 查看: 754| 评论: 0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来源:市场资讯

2024年度盘点(金融篇) | 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金诚同达2024年度盘点专栏

2024年度盘点(金融篇) | 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当今时代,世界正处于一场深刻且广泛的历史性变革进程之中。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劳动力市场的供不应求、消费群体与社会大众期望的结构性变迁,以及宏观经济格局的波动起伏,诸多力量汇聚在一起,成为全球企业不得不做出战略转型的强劲驱动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保险行业在经历了这些挑战后,依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动力。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保险需求的持续增长,保险行业在中国的表现成为了全球保险市场的一大亮点。

然而,2024年中国保险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保险行业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赔付压力的增大以及监管政策的趋严,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后疫情时代的保险行业在全球经济波动与国内复杂形势下历经深刻变革,于挑战中寻觅机遇,在变革中寻求突破。监管政策的持续推进与行业内的资本运作,共同勾勒出了行业发展的新格局,本文将通过对监管规则、产品革新和股权市场动态的分析,总结2024年的保险业情况,并对2025年的走向进行前瞻性展望。

一、背景:增速迅猛,挑战犹存

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且充满变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态势各异,但均面临着如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而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全年GDP增速在5%左右,但消费和投资动力仍需进一步提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保险行业总资产持续高速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5.3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2%。至2024年11月末,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5.1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84%,较年初增加资产规模5.23万亿元,按照这样的增长趋势,预计今年增长的总资产规模将接近2023年全年增长规模的两倍,保险行业净资产达3.1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98%。这一增长态势在各金融机构中也相当突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统计,保险业资产增速显著高于银行业和证券业。总资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也明显扩大,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到3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6%,超过了公募基金30.90万亿元的净值规模。

受到居民保障性需求上升、产品结构优化,利率下调等影响,人身险在2024年的发展非常迅速。2024年前11个月,人身险原保费累计收入4.0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3%,寿险保费收入增长尤为明显,前11个月累计收入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6.37%。财产险方面,健康险发展速度较快,前11个月累计收入1,963亿元,同比增长16.98%,其他类型财产险收入也均有小幅度提高。

但是,在明显提升的保费收入背后,保险行业的处境也依然艰难,保险从业人员人数近年来不断锐减。截至2023年末,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数量为281.34万人,较2019年高峰时期的912万人减少约631万人,降幅达69.2%。随着2024年银保,中介,个险相继实行“报行合一”,业务员收入大幅下降,这一下降趋势还将延续。

竞争的加剧与市场转型加速也在不断压缩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生存空间,头部公司先发优势明显、市场基础牢固,行业马太效应明显。由于盈利能力不足,中小保险公司难以通过实现利润转增资本,导致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下滑,资本补充持续承压,多家保险公司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

二、法规出台:政策收紧,监管趋严

近年来,中国保险行业的监管环境持续收紧,去年底自今年初以来提出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随后9月新版保险国十条出台,在强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产品转型升级的同时,严字当头,要求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聚焦到细节领域,在产品合规、销售体系、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监管措施。

产品领域,产品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堪称一记重锤。8月监管新规落地,强制下调长期险产品预定利率0.5%,并紧密挂钩市场利率,使其随市场波动灵活调整。这一严苛规定,一方面是对过往潜在利差损风险的强力回击,逼迫保险公司优化产品定价模型,提升精算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希望缓解保险公司偿付压力,为行业财务稳健性筑牢防线,稳定金融市场大局。与此同时,在产品类型导向层面,虽鼓励分红险、商保年金发展,但绝非毫无约束的放任。

渠道管理方面,“报行合一”在监管高压下层层深入。自年初至年尾,重磅文件密集出台,针对不同渠道精准施策。1月份针对银保渠道的业务规范提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让银保合作回归保险服务本源;2月,经代渠道迅速跟进,严格执行“报行合一”,杜绝手续费乱象;4月,取消商业银行合作数量限制,严格限定佣金率上限,斩断不合理利益输送链条;8月,个险渠道也被全面纳入管控版图,推动全渠道精细化、科学化运营。“报行合一”全程高压推进,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扫平障碍,但在短期内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行业阵痛。

风险管理方面,3月施行的《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六大维度、百余个指标严查高风险机构,促使行业内部自我净化、优胜劣汰,从根本上提升整体实力。11月下发的《关于改进财务再保险监管的通知》对财务再保险设置了明确的门槛限制,明确了一系列禁止行为并指出了公司内部管理以及外部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引导行业聚焦核心业务,减少对财务手段的过度依赖。

消费者保护方面,3月施行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规范了销售全流程,售前严格审核宣传资料、售中规范销售话术、售后保障服务质量,严格限制误导消费者行为的发生;7月施行的《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再添保障,构建全流程欺诈风险管理体系,保险机构、监管部门、司法机关三方联动,对保险欺诈形成高压打击态势。

临近年底,金融监管局又颁布了《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明确金融机构董事会对合规管理承担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落实合规管理目标,致力于指导金融机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规管理体系,将合规基因注入金融机构发展决策、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全领域,实现从“被动监管遵循”向“主动合规治理”的转变。

三、产品革新:科技驱动,创新发展

2024年,科技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保险行业,深度重塑保险产品形态与服务模式,成为推动产品革新的关键力量,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在产品设计环节,大数据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海量消费者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保险公司能够精准洞察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特征和保障需求,从而实现保险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精准定制”,极大地提高了保险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契合度。

智能投顾系统也在保险产品的销售与服务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智能投顾能够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保险目标,为其提供智能化的保险产品推荐和投资组合建议。

区块链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为产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保险合同签订与执行过程中,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确保了信息的不可篡改和透明性,有效防止了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为保险理赔提供了更加准确、高效的依据。

此外,保险科技公司与传统保险公司的合作日益紧密,催生了许多创新型保险产品。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综合巨灾保险2024年2月在河北落地,果树寒潮指数保险、主粮作物冻灾指数保险等多种农业类保险在2024年开出全国首单,车险、工程险、数据安全险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产品出现。

然而,产品革新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科技应用的成本较高,包括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建设与维护等方面,这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可能难以承担,使得大型保险公司的垄断地位更加稳固。另一方面,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重要挑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客户信息被大量收集和使用,若数据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引发信任危机。

四、股权市场动态:中资遇冷,外资审慎

2024年险企股权变动频繁,但在行业转型和监管限制等因素影响下,今年保险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中能交易的标的很多,但交易成功者寥寥。今年内,中煤财险、国任财险、永诚财险、永安财险、鼎诚人寿、北京人寿、大家养老、华泰保险、中银三星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保险公司股权,但多数未能找到接盘方,一些险企股权甚至多次挂牌一再折价,也依然无人问津。虽然地方金控平台有意响应“国十条3.0”提出的拓宽风险资金来源,支持保险机构改革化险,但真正落地成功的案例也是屈指可数。Wind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并购标的所属行业为保险行业的成功交易案例仅20宗,与2023年前三季度的101宗相比出现了明显下降。

与各央国企股东纷纷清仓不同,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更为看好。5月11日,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转让中意财险51%股权给忠利保险有限公司获批;5月20日,比利时富杰保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以10.75亿元认购太平养老增发股份,交易完成后,富杰将持股10%;6月4日,前海再保险公告称,公司10%股权由保德信国际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竞得;12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国民养老变更注册资本,新增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为国民养老公司股东。美国安达保险集团也在持续收购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意图实现对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绝对控股。

除并购国内的保险机构以外,外资也在通过发起设立新的保险机构的方式扩大在中国保险市场的规模。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0%。今年的10月1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批复法国巴黎保险集团联合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设立财险公司,并批复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在京设立保险资管公司。但由于变化的监管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客户对本地化运营的依赖,外资公司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与前两年相比,外资投资中国保险股权的步伐更为谨慎。

五、展望2025:转型加速,竞争升级

2025年,随着中国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特别是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深化,保险行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将逐步得到强化,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健康险、养老险等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需加速布局应对。

法规和监管方面,2024年中国保险业的监管环境愈加严格,2025年这一趋势预计将进一步延续。在经历了2024年的法规密集出台后,保险行业或将在2025年面临更加细化和多样化的合规要求,确保行业在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轨道上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于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严格的监管环境可能会成为其发展的巨大压力,这些公司需要加大资本投入,优化运营模式,提升风控和合规能力,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外,金融监管总局于12月20日宣布原计划于2024年底全面落地执行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部分险企将仍有机会自我调整,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具备充足的偿付能力以应对潜在风险并通过监管审查。

产品方面,随着科技技术的逐步成熟,保险公司将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更精准地了解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将在健康险、寿险等传统领域进一步创新,还可能扩展到新的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数字资产等新兴产业保险。

股权市场方面,尽管吸引到了部分外资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保险行业整体资本市场热度仍相对冷淡,这种局面很可能会持续。随着监管政策趋紧,保险行业的并购活动可能会更加谨慎,保险公司的资本运作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股权结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方面。2025年,更多的并购将可能集中在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且大型保险集团和中小型保险公司之间保险行业的并购整合有可能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望2025年,保险行业将在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科技迅猛发展、监管政策持续引导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金诚同达保险团队将持续协助保险企业,在新的发展浪潮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转自:金诚同达)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