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头条首发大赛#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542篇原创文章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对于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群体来说,恐怕并不是一个非常愉悦轻松的体验过程。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股民是亏钱的,2023年A股总市值83.7万亿,2024年上半年A股总市值80.7万亿(不计新股),市值少了3万亿,2.1亿股民计算,人均亏损1.43万元。 放眼全球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表现,也难言如意: 全球大类资产上半年表现对比,台湾加权指数涨27.58%,涨18%,日经涨17%(日元今年都贬值14%,这涨幅就离谱,受益于科技溢价涨势确实猛),恒指涨6%,沪指跌0.84%,不过北交所跌了34.84%。 ![]() 图片来源:网络 上半年,A股市场核心指数方面,上证50指数表现最强,区间累计涨幅2.95%。沪深300指数小幅上涨0.89%。其他的……大家自己看吧: ![]() 图片来源:见图 整体而言,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健是有的,但是赚钱效应是谈不上的,3000点保卫战这个梗,也是翻来覆去出现了好几轮,密度和频率都挺高。 市场的情况不多说,先上几只股票的走势图给大家看看: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不看股票名称,只看行情走向,是不是有一种成长股,大牛股的即视感? 其实他们都是中国股市的大盘股,全是银行。 不仅是工行,建行、农行、中行近期持续刷新历史新高。拉长时间看,四大行在今年7个多月内市值增加了1万亿,股价涨幅均超过20%,工、农行更是飙了30%以上。 不得不说,这是属于银行业的一场资本狂欢。银行业,成为了2024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中,妥妥的A股大赢家。 这篇文章,和互联网上,以及舆论环境中吹涨骂跌,硬掰理由的内容和观点完全不同,当然也不会是精神胜利,自我麻醉那套垃圾东西,而将从几个全新的角度,来为大家解读脱离基本面,没有政策支持,并且缺乏效益支持的银行股逆势大涨背后的因果逻辑,以及这个表现所折射出来的关键本质信号。 并且,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对后续中国金融市场的几个可能走向和变化,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2024年上半年,银行板块以17.02%的涨幅位居首位,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银行股是什么? 银行股是指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银行企业的股票。 银行企业是指从事存款、贷款、结算、信用卡、理财、信托等金融业务的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 银行股在A股市场上占有较大的权重,是影响大盘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2024年上半年落幕,A股市场交出了一份复杂多变的成绩单。 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有8个行业上涨,分别为银行、煤炭、公用事业、家用电器、石油石化、通信、交通运输和有色金属,而跌幅居前的为综合、计算机、商贸零售、农林牧渔、医药等。 在众多行业板块中,银行板块以17.02%的涨幅位居首位,成为了上半年A股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据WEMONEY研究室梳理,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38家上涨,上涨家数占比超过90%。其中,南京银行涨幅最高,达到51.9%。 具体来看,在A股42家银行中,共有38家上半年录得上涨,其中17家涨超20%,7家涨幅超30%。依据涨幅从高到低分别为南京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渝农商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齐鲁银行、沪农商行、浦发银行、苏州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苏农银行。 在这17家涨幅超20%的银行股中,有7家城商行、4家农商行、4家股份行和2家国有行。 而随着银行板块的持续上涨,工商银行也以2万亿元的总市值,超越贵州茅台,登顶A股市值“一哥”。当下,中国A股市值前十名公司,除贵州茅台外,均为银行和能源公司。 当前市场风险偏好较低,“低波动+高分红”的银行股成为了市场认可的香饽饽,稳健优质的银行股更是作为稀缺资产备受青睐。 ![]() 制表:WEMONEY研究室,数据来源:Wind ![]()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制造业冠绝全球,公认的“世界工厂”实业大国的中国,国内股市却是金融业,白酒,还有能源长期霸占前十大市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吧? 行情这个东西是摆明面上的,做不了假,也带不了节奏,有依有据,一目了然的东西,就不多赘述了。 ![]()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银行业这轮脱离基本面和逻辑的逆势上涨,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上半年银行股的杰出表现,是市场风险偏好较低,资金抱团持股的一种体现。但需要认识到的是,银行业的整体基本面仍然承压,信贷规模伴随经济增长放缓而放缓,净息差被持续压缩,高利差房地产业务也趋于下行。 大白话就是:政策面,经营面,还有市场预期,都不支持银行股的上涨,事出反常必有妖。 可笑的是,纵观互联网上一众分析银行股上涨的内容和观点,一点都不用夸张,基本上都是废话和自欺欺人的东西。 ![]() 图片来源:网络 没一个靠谱的。都是忽悠,看这些内容进行投资,和蒙着眼睛进赌场,没有什么区别。 今年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营收下滑1.7%,拨备前利润下滑3%,归母净利润下滑0.6%。这已经是营收、利润持续下滑的第10个季度了(中间有个别季度短暂回弹)。 但是这并不妨碍银行股的上行行情表现:2024年以来,银行板块整体上涨28%,略次于石油石化。具体看个股,南京银行、成都银行更是飙涨40%以上,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渝农商行、常熟银行等此前长期并不被待见的银行也都涨了35%以上。 那么,银行股这一轮逆势行情,是怎么来的?答案不复杂,市场和全社会资金抱团红利股造成的。 第一,从市场风险偏好看。 场内,整个大盘持续萎靡不振,成交量持续下移,而能够带动赚钱效应、带动风险偏好回升的消费、医药、新能源却持续下跌。一些明星白马股即便被膝盖斩,仍然无人问津。 场外,个人、机构资金疯狂涌入债券市场,把长端30年期国债都给买爆了。即便央行三番五次警告长端国债利率过低,且在近期亲自下场卖空国债,但依旧无法阻挡大势。央妈警告和行动以后,债券市场继续走牛。 第二,过去两年,市场都曾乐观过,情绪也都亢奋过,但很快被证伪,风险偏好迟迟上不去,避险、求稳成为了现在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决定市场走势的主力资金唯有集中抱团在几个高股息板块或许才能获得某种安全感。 行恰恰又以高分红著称——2016年为26.9%,到2020年已经升高至30%,2023年继续走高至30.9%。因此,银行成为了大资金的避风港之一。这亦是四大行疯狂逆势上涨的主要驱动力。 金融资产的涨跌,本质上都是货币现象,而资金抱团银行股,甚至抱出逆势行情,对应的一些现实情况和经济信号,其实不容乐观。 被情绪和环境驱动出来的行情,其实非常脆弱,而且泡沫充盈。 市场和经济环境中的资金,出于避险的意愿,集中抱团银行股,甚至还能让银行这种高权重的大盘股走出逆势行情,恐怕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国内金融市场,以及对应的经济环境走向可能,该怎么看?银行越大涨,恐怕绝大多数股民开心不起来。 因为一般散户投资者或公募基金的大仓位压根就没有在银行上——2024Q1,公募基金银行仓位占比仅2.46%。 为什么配置这么低? 过去经济表现尚可的时候,成长板块才是投资者所追求的。 毕竟业绩增长才会带来现金流膨胀,才会带来价值持续增长。 而银行,尤其是四大行业绩常年不怎么增长,并不是一个最优选择。 因此,银行股可以十年小幅震荡不涨不跌,谁受得了? 银行越涨,代表市场风险偏好越低,代表着股民基民重仓的成长板块还会持续处于被抛弃的状态。 截止2024Q1,不管是散户,还是公募(背后是基民),大仓位都集中在了食品饮料(13.15%)、生物医药(11.66%)以及电力设备(10.82%)上。 但以上三大成长板块却在过去三年给股民们带来了无尽伤害,且现在还看不到大幅回升的驱动力。 有个现象值得重视:从机构和资金,宁愿顶着央妈的威压和警告,也要坚定抱团抢购国债的表现来看,短期内市场风格和资金流向想要改变,恐怕并不现实。 当下国内经济环境和资本群体的共识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避险,宁愿无风险低效率套利,也不愿意进行任何激进和主动的投资尝试。 股民、基民最为重仓的三大行业,从2021年高点下来累计蒸发了12万亿,占到了全市场累计蒸发的66%(全市场从2021年最高的91.76万亿跌至如今的73.53万亿)。 有多少人栽在了里面,多少人还在持股等回本的煎熬之中。 今年6月,市场疯传一张“2024年交易户年龄段分布”的图,也让不少人破了大防。40岁以上的中老股民占比超过80%,而30岁以下仅占到3.48%。 可见,还在股市里面折腾的基本都是老韭菜,没有多少新韭菜积极入市了。 逻辑很简单,最近十年市场确实很少带来持续的正向体验,除了2020年等少有的结构性行情外,更多的便是伤害。 说白了就是没有赚钱效应,说白了就是融资市场吸血太狠,而且还不顾吃相。 叠加国内经济环境承压的现实,金融市场持续低迷也是必然结果。 而从银行股的逆势上涨行情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环境中的资金共识已经形成,那就是安全第一。 这种共识没有对错可言,但是对经济现实和市场影响是直接明显的。 大家都谋求稳定安全,那么谁去冒险,谁去加杠杆? 一个肉眼可见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2021年高峰至今,整个市场蒸发了18万亿,除以2亿股民数量,每户平均亏损了9万元,看似并不多。而2亿户中,活跃账户仅仅5000万户(据此前中金公司数据),那么这样一算,每个活跃用户平均亏了36万元。 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 亏了这么多,总得有一个念想,涨一些回来吧。 可市场偏偏不,持续猛拉银行,代表风险偏好越低,也一定程度上托底了市场大盘指数。 但令人遗憾的是,刨除新股,有将近一半的公司股价已低于上证指数2019年初创下2440点时的水平。 指数稳,但是绝大多数人亏钱,于是越来越少的人进场,越来越多的资金离场,剩下的都抱团有行情的银行股,那么就算市场定位为融资服务,没有活水,大家互相掐,互相摸口袋? 存量博弈的困局,就此形成,而且银行股的抱团是市场行为,想让这些钱有觉悟和主动出来,也不是什么政策和监管发话就能管用的吧? 从现实来看,资金抱团银行股的趋势还将延续,资产荒的困局短期难以轻松打破,经济环境的紧缩和保守情绪,也将成为后续持续的一个常态。 ![]()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透过对中国银行股的市场表现梳理和分析,能够得到哪些启发?中国银行业“高股息+低波动”,仍具备较高的中长期配置价值,抱团主线有望成为贯穿全年。 甚至更久。 但是全社会资金的风险偏好都青睐于中长期的持续稳定,对于经济现实来说,并不是好事。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逻辑也不复杂,而且,也只能说到这个层面。 不看空,不唱衰,金融市场行情说话,有些东西和本质,其实都是明牌,至于能不能看懂,愿不愿意接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章最后,基于以上的梳理和分析讨论,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当下的抱团行为和共识趋向性表现所对应的一些经济现实,值得所有个体和资金的重视。 这些资本驱动性很强的代表做的选择,不一定有觉悟和道德,但是一定有确定性和安全参考价值。 不一定要和他们做同样的选择,但是一定要看懂他们选择背后的利益考量和风险信号。 其次,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短期,至少年内吧,对非银行板块不要有过多的行情期待,短期的情绪和投机拉动的行情没有讨论的必要,这一轮的资金转向没有那么容易。 特别是缺乏增量的前提下,想让抱团资金产生逐利分歧,没有那么容易。 最后,回到经济现实来看,全社会的风险偏好得到调整和逆转,是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走向的决定性关键所在。 而这个关键因素产生变化,是一定会有经济现象与之对应的。 蛰伏的资金和群体在等的,就是这个现象,而且也不复杂,经济社会,谈钱不俗,赚钱效应一旦出现,还怕没有趋之若鹜的? 紧盯赚钱效应,保持理性克制,切忌盲目乐观,这是接下来,个体和资金,重要的策略主线。 以上,就是对2024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中逆势上行的银行股表现,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文章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