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2024-2-18 16:33| 发布者: 门户生活| 查看: 1124| 评论: 0

文章来源:刘胜军经济学大局观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 全文共 3333 字,时长约 9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 刘胜军

日本俨然已成为全球研究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实验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地球上65岁以上人口数量超过5岁以下儿童数量,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世界银行


I:从“人口红利”到“老龄化”

提及日本失去的30年,最先被想到的肯定是90年代初那次惊天动地的泡沫经济崩盘。但,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正如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所指出的:

•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历了巨大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最终泡沫破裂。当泡沫破裂时,留下的是陷入困境的银行和堆积如山的企业债务,导致了一代人的经济停滞。

• 这个故事还是有一些真相在里面的,但它忽略了日本相对衰落的最重要因素:人口。由于低生育率和不愿接受移民,日本的劳动适龄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迅速下降。

日本的潜在劳动力( 15—64 岁)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于 1991—1993 年达到70%峰值,如今骤降至略高于 59%,在七国集团中垫底。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先说说为何老龄化是个麻烦。

老龄化的反面就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是指因为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伴随的经济成长效应。这个理论在1998年由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与杰弗瑞·威廉姆森所提出。

人口红利的原理很简单:干活的人多,需要被抚养的人少。当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被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具体而言:1)劳动力供给充足,促进社会生产;2)劳动力的消费需求,为产品提供销路;3)高储蓄率推动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人口增长是好事情。斯密指出,“在任何国家,衡量其繁荣程度的最明确尺度都是人口的增加数量。”内藤湖南认为中国的“近代”始于宋代,因为宋代出现人口爆炸性增长,北宋人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亿人。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宋代,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一次繁荣高峰。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老龄化所伴随的问题亦不难理解:1)需求的下降。李光耀形象地解释说,“人口萎缩意味着国家的力量正在减弱。年长者不会想要换掉他们的汽车和电视机。他们不会购买新的西装或高尔夫球杆。他们已拥有所需要的一切,并几乎不到高级餐馆用餐”。2)劳动力供给减少;3)社会负担加重。

II: 日本老矣

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不期而至,可谓祸不单行。“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曾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也是诺奖得主托宾的博士门生的吉川洋在《人口与日本经济》一书中指出:

• 2007年,日本老龄化率超过21%,成为世界首个“超老龄社会”。令人惊叹的是,2012年日本成人纸尿裤的出库量超过了婴幼儿纸尿裤。

• 2015年日本官方调查数据表明:65岁以上老人超过26.7%;每4人有1人是老人,儿童数量不及老年人的一半。

• 2012年,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未来100年内,日本人口将从1.27亿减少到0.43亿,降幅达惊人的2/3。日本政府的奋斗目标是力争维持人口在1亿。

2012年日本总和生育率1.41,按照这一数据,30年后日本年轻女性会减少三成。为了阻止人口下降,必须将生育率提高到2。

导致老龄化的不仅有生育率下降,还有寿命的延长。日本2015年平均寿命83.7岁,高居世界第一。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劳动力减少,还意味着税收的减少。如今,日本社会保障的给付占GDP 1/4,其中养老金占社保的半壁江山。少子化导致缴纳保险费的劳动人口下降,老龄化又导致支出增加,结果是赤字加剧。既要维持可持续的财政状况和代际公平,又要履行社会保障相关义务,这是日本面临的棘手课题。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IMF的研究发现,日本的人口结构变化大幅压低了自然利率,这种压低效应对货币政策构成了挑战,并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李光耀说:

• 日本眼前最严峻的挑战是人口问题。它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生育率也达不到人口替代水平。其他问题相比之下是小巫见大巫。日本若不解决人口问题,前景将非常黯淡。

• 以全球的发明专利申请计算,日本如今依旧是继美国之后发明最多的国家。然而,新发明来自年轻一代而非长一代。就拿数学领域来说,一个人会在大约20岁或21岁时达到巅峰。没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在过了这个年纪以后,还能取得更了不起的突破。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III:与老龄化的漫长战争

人类对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认识最初的直觉思考是错误的。最具代表性的错误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尔萨斯。虽然马尔萨斯因为“马尔萨斯陷阱”而广为人知,但马尔萨斯的预测是严重错误的。马尔萨斯认为,经济繁荣会带来人口过剩的严重危机。结果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反而不愿意生育了。德国布伦塔诺(1844-1931)早就指出:

• 随着社会进步,年轻人能享受的商品和服务不断增多(欣赏歌剧、出国旅游、女权意识)。享受这些,既需要时间也需要金钱,而生儿育女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罗马帝国的衰落就是因为这个问题。

为何美国人均收入远高于日本却没有严重老龄化?答案很简单:美国是最为活跃的移民社会,而日本是最不接纳移民的社会之一。如果要阻止人口下降,日本就应学习接受外来移民。2018年,外国工作者在日本总劳动人口中的占比仅为2.2%左右,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估计为17.4%,英国为17%。

1937年,开创“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在马尔萨斯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了题为“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的演讲。凯恩斯在1919年出版的《和平的经济后果》,令人震惊地准确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凯恩斯指出,必须由消费代替投资支撑有效需求,为此应该把收入从“富裕阶层”向消费倾向更好的“普通大众”进行再分配。

诺奖得主缪尔达尔在《人口问题的危机》指出:全国人口的持续减少,将对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产生绝对恶劣的影响。他建议“育儿援助政策”:从没有孩子的家庭向有孩子的家庭进行收入转移。

新加坡也曾经在1970年实施“节育政策”。1986年后,又转向鼓励生育。然而政府的鼓励无济于事,生育率一路走低。聪明如李光耀,也没有其他办法。连李光耀的女儿李玮玲都选择了不婚不育。李光耀最终也只能绝望地表示:“这个问题我无从解决,也早已放弃。” 李光耀在折腾了半天后总结说: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 如果我现在还主政,我会把婴儿花红定为国人平均年薪的一倍,这笔花红足够应付孩子从诞生到至少进入小学的开销。但这会大幅度刺激生育率吗?并不会。在我看来,即使是巨额的金钱奖励,对生育率还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我还是会坚持推出丰厚的婴儿花红,为期至少一年,这纯粹为了证明我国的低生育率完全不关乎经济或财务因素,如生活费高涨,或政府没为家长提供足够援助等说法。生育率下降,是因为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已经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已经无法在奖励方面再多做些什么来鼓励国人生育,那就得实事求是,问问自己还有什么其他方案。

“小国大政治家”李光耀还不忘为中国的人口问题忧心:

• 至于中国,推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他们很快会发现独生子女得一人独自奉养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个老人,必定后悔莫及。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日本的战后婴儿潮时期很短,只有3年左右, 而七国集团的其他成员国婴儿潮则长达9-20 年。这导致日本的人口结构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巨变。中国早年的“计划生育”会导致类似的急剧变化。

按照新加坡2013年《人口白皮书》,到2030年人口增长30%,而主要的办法就是移民。或许,小国可以这么干,中国肯定不能靠移民,日本也很难。因为中国与日本都是文化同质性很强的国家。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日本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智慧白金社会”倡议,即所谓的“无年龄差别社会”,鼓励公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百岁生活”。日本还有一个“社会5.0”未来愿景,即不将老年人视为老年公民,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在劳动力市场发挥积极作用——据统计,日本65-69岁人群中,50.3%的老人仍在工作。“长寿经济”也在创造一个不断增长的商品和服务市场。


参考资料:

1、吉川洋,《人口与日本经济》,九州出版社。

2、洪吉喜、托德·施耐德,“萎缩经济学 : 日本带给我们什么启示?”,IMF 《日本老龄化及 人口萎缩的经济政策》 。



刘胜军|谁是日本“失去的30年”罪魁祸首:房地产or老龄化?

刘胜军@呼伦贝尔大草原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文章来源:刘胜军经济学大局观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