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馒头商学院 来源 / 草莓学堂(ID:caomeixt) 作者 / 琛姐 编辑 / 田鹏韦 前段时间,看到《奇葩说》缔造者牟頔的一篇分享,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内容的本质是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共振。 刚开始时,深以为然,但越想越不对劲。情感共鸣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能让人感觉被理解,从而加深品牌和用户的情感。 但情绪共振并不总是美好的,因为共振会显著加强情绪,而有些情绪(比如恐惧、悲伤)我们并不想强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伤心过度的人找一个同病相怜的人聊天,结果越聊越伤心,最后一起自杀。 这就是情绪共振导致的极端后果。 相对情感而言,情绪是一种比较短的状态,随外部刺激变化而变化。 比如看段子的时候,你会感到快乐,看恐怖片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但看完后一段时间,这些情绪都会比较快地消失。 所以,相对而言,情绪比情感更容易被唤起,也更容易消逝。 品牌进行内容营销时,在时长较短的广告内容中,融入情绪是更好的选择,在时长不受限制的自媒体内容中,可以更多地融入情感。 既然追求情绪的共振不妥,那么,应该如何为内容添加情绪呢? 文章来源:馒头商学院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