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环球网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萧游第一次知道某购物网站的强大,不在于“砍一刀”的病毒式传播,而是妈妈在上面买了100个35毫升的塑料小盒子,功能也十分小众——“百香果分装神器”。“我不知道这种东西是如何精准地投放到我妈手机购物App的首页,我只知道她每天晚上的娱乐活动是把所有购物App都巡视一遍,家里电视都很久没人看了。” 云龙每次去妈妈家,人还没进门,就听到妈妈手机的短视频声音。“土味搞笑视频、唱歌跳舞、心灵鸡汤……她在厨房做饭,手机在客厅开到最大声。这些App还洞悉人性,看到一定时长会有现金红包领,虽然只有几分钱,她还是乐此不疲。” 何炎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给爸爸的手机装上了某集纳新闻的App,爸爸从此抱着手机了解世界局势,在沙发上一坐一天。“他完全分不清哪些是‘键盘政治家’的自媒体,哪些是真实可信的新闻,他越看,算法就越支持他爱看的东西,我跟他争论,他说网上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不知从何时起,“少玩手机”“少玩电脑”,从父母对孩子的叮嘱,变成了长大的孩子对老去父母的碎碎念。购买质量不明的东西、轻信不实信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不少年轻人似乎拥有同一款染上“网瘾”的父母。 说起父母的“网瘾”,很多人都能吐槽半天。不过,真的是父母错了吗? 父母沉迷网络,他们得到了什么?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有一个朋友跟他抱怨,母亲80岁了,“我觉得她最好的朋友是手机和iPad”,看短视频占据了大量时间,“好像我做任何事情都代替不了手机和短视频给她带来的快乐”。 汪冰觉得,沉迷网络是任何年龄段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年轻人之所以没被贴上“成瘾”标签,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工作这件“正事”占用时间和精力。当孩子不上学、老人退休的时候,成瘾性自然就体现出来了。既然这么多人离不开网络,分析“网瘾”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该是网络这个“工具”,而是工具所能实现的“目标”——父母沉迷网络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什么?能让人最持久“上瘾”的往往是我们内心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 萧游在朋友圈目睹了妈妈对100个35毫升小盒子的使用全过程:买来百香果、柠檬、金桔,去皮去核,加入冰糖,炖成一锅,分装后,冰柜冷冻,然后分发给亲朋好友,以及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之后,妈妈收获了很多表扬。 云龙的妈妈看短视频,也自己拍短视频分享。尽管云龙觉得那些充满了奇怪特效和音乐的视频甚至有些“辣眼睛”,但这并不影响妈妈奠定了在小姐妹之间“潮流意见领袖”的位置。“她们经常一起出去唱歌、去农家乐,短视频是她们之间的社交纽带。”云龙说,“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的QQ秀,现在看来也很傻,但当时的同龄人都喜欢。” 汪冰说,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退休的父母有时候都还没够上老年,还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但他们没有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商场里有儿童乐园但不会有老年乐园。当社交、被认可、被需要的各种需求仍然旺盛,网络出现,一击即中。 要承认科技公司的“算法”有着强大的力量——新闻推送都是你感兴趣和愿意相信的,网购首页都是你喜欢的,“老专家”说的养生秘诀一个比一个简单便宜又有道理……而以上种种,只要一台有电有网的智能手机就能享受到,放眼望去,比这经济实惠的娱乐方式其实不多。 文章来源:环球网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