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为什么传统媒体成了短视频“搬运工”?

2023-2-22 08:20| 发布者: 摄影数码| 查看: 757| 评论: 0

文章来源:生活大视野


这几年,如何用短视频的形式做好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要面对的一道“必答题”。各级新闻媒体机构纷纷入驻,一时间,短视频平台上的媒体官方号形成了一股新的信息传播矩阵。


但视频的标准化门槛比图文高许多,即便是专业媒体甚至广电媒体,在接入短视频平台后,仍有不少缺乏原创能力。于是,没有标注素材来源、没有明确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的非专业化操作,也一直存在。甚至有从业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有的媒体短视频号已经成为打擦边球的搬运工”。


的确,目前的短视频内容生态里,长期扮演着版权归属方的传统媒体反倒没有太大的话语权,MCN、KOL似乎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容易受到用户欢迎。


因此,尽管头部媒体依然是优质视频内容的生产大户,但许多资源有限的传统媒体则面临着视频内容同质化、缺乏原创性等问题,它们在应对移动互联网给出的转型命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有生产能力的差距,就会有内容的流通


1998年,新浪网推出新闻业务,此后门户网站与新闻机构的合作蔚然成风。报社、通讯社的稿件经网站编辑之手传播到网上,一种以海量、快速、全面为特点的网络媒体模式由此进入亿万用户的日常生活。


公开资料显示,为获取更多的内容,新浪网寻求了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北京晚报》,双方在确立有偿合作的前提下签约;《人民日报》是第二家与新浪合作的媒体,据当时的新浪网副总编闻进回忆,“我们两家一开始就有版权交易,尽管当时付的钱很少。”


当时,传统媒体正处于黄金期,对外表现出包容开放的合作态度。至于版权价格,则取决于当时合作双方对版权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有高有低,也有些是基于资源互换的免费授权。


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大型门户网站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内容合作日渐规范,版权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一种共生关系渐渐形成:一方面,传统媒体为新兴的资讯平台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持;另一方面,随着2006年7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出台,版权价格大幅提升,而内容版权收入也成为传统媒体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文章来源:生活大视野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