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至顶头条 一架无人机穿梭在电力线路和杆塔之间,对输电线路进行高精度拍照,拍摄完成的照片利用算法进行高倍率压缩,并通过无人机自带的无线通讯能力,结合杆塔的复合光纤架空地线,快速传输到后端机房设备中,解压缩后,恢复的图片与拍摄完成的原始图片几乎无异,通过人工智能对图片进行分析,快速生成诊断结果发送给工作人员。这样的电力巡检模式不但更有效率,也很好地避免了人工巡检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这也成为许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努力实现的目标。 以往,为了确保电力线路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供电企业需要定期安排巡检人员对线路与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隐患。然而电力巡检一直以来都是一份危险的苦差事,对巡检人员来说,不但要做到精准,还需要两班倒,耗时又耗力,一些设施甚至需要攀爬与“走钢索”。对供电企业来说,由于该岗位十分辛苦,用人成本自然也不低。 传统电力巡检——低效率与高风险并存 现在大多数电力电缆隧道、变电站、输电线路、开闭所等设施主要采用的还是人工与少量环境监控器参与的巡检方法。 传统电力线路巡检方法主要包括特殊标记法、条形码标识法和信息钮采集法。特殊标记法需要提前在电力线路塔杆上进行标记,巡检人员通过这些标记确认杆塔状态,缺点是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条形码标识法同样需要提前在杆塔上黏贴条形码,通过存取条形码信息来完成电力线路巡检,虽然比特殊标记法便于操作,但条形码容易被破坏,而且没有完全摆脱手工管理,影响准确性;信息钮采集法,通过安装不同编号的信息钮,巡检人员利用手持设备对信息钮进行扫描,存取并传输数据,完成对电力线路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但信息钮的安装比较复杂,巡检过程同样需要工作人员实地操作,难以实现全面的线路管理。 传统巡线模式不仅低效而且伴随高风险,需要工人爬上输电线路“走钢索”,有些偏僻的地方还需要翻山越岭才能检查设备与线路的状态,通常一人一天只能完成 2 到 3 个杆塔的巡视工作。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 前三季度国内累计发生事故 29 起,共计死亡 34 人,可以看出传统巡检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很危险。 另外,传统电力巡检模式下,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专业能力、工作经验等特质也参差不齐,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巡检质量和时长。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单靠巡检记录,难以对巡检人员的工作品质进行准确评估,导致许多巡检工作流于形式。 机器人——电力巡检数字化第一步 文章来源:至顶头条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