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丽水摄影博物馆 历史上用铁板作为相机感光材料的基材,由来已久。自从19世纪中期直至20世纪初期,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后期,居于主流的感光材料和它们的专用相机,依次为银版法、火棉胶玻璃湿版法、明胶玻璃干版法以及胶片和胶卷等所占有。但是,在这一期间内,以铁板作为感光材料基材及其专用相机,由于它们相对价格低廉、拍摄快速的特点,也一直在“非主流”地存在并发展着。甚至由此催生出了最早的“立拍立现”技术和相机。 这一类以铁板作为感光材料基材的摄影方法和专用相机,在7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不断地随着当时的摄影工艺技术、拍摄方法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形态,比如,依照时序出现的湿法金属版、干法金属版以及“立拍立现”法。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地域,它们也曾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名称,比如,法国人称其为“黑版法”、又称为“米莱诺法”。(这只是在欧洲大陆的称呼。它其实也是安布罗法在铁板基材上的应用)。英国人称其为“铁板法”,又称为“费罗法”。而美国人则称其为“锡版法”。不管怎么称呼,它们的共性都是:以火棉胶湿版或明胶干版工艺,将感光物质涂覆于铁板这个基材之上的方法。 在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方法之后的一段儿时间里,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更加廉价、更加便捷一些的摄影方法。一直到1851年,英国人阿切尔发明了火棉胶玻璃湿版方法,还有当时出现的安布罗法技术,由于这两项技术的叠加,才催生出了以铁板涂覆火棉胶及感光材料,用安布罗法的黑色衬底而呈现正像的摄影方法及其专用相机。基于上述工艺技术,1852年,法国人Adolphe Alexander Martin 发明了火棉胶金属湿版法(Melainotype)其中的“melaino”是“黑”的意思,故史称“黑版法”,也可依其读音称为“米莱诺法”。到了1854年,英国也有了类似的方法,一向高傲的英国人却称它为“铁板法”(Ferrotype),其名字中的“ferro”是“铁”的意思。也有人依照其英文读音称之为“费罗法”的。再往后,这一类方法在北美大陆出现。由于这种底片基材的表面镀有一层用于防锈的锡,因而被美国人称为“锡版法”(Tintype),其中的“tin”是“锡”的意思。到了1871年理查德.利奇.马多克斯发明了明胶干版技术,在这之后出现的锡版,已经开始逐渐地使用“干法”工艺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锡版底片才有可能重叠地放置于相机机身之内,并且底片之间不会互相粘连,这也为日后的快速拍摄、快速换片提供了首要条件。到了20世纪初期出现的使用锡版底片的“徽章相机”和“马路摄影”,也正是依托于这种干法的锡版摄影技术,并由此使其成为“立拍立现”摄影方法的先驱。 具体到使用铁板(锡版)作为感光材料的相机来说,早期出现的铁板(锡版)法相机采用的还是刚刚出现不久的火棉胶湿版技术的,所以还是“湿法”,它与火棉胶玻璃湿版法的区别,只不过是为了降低成本,并且直接得到正像,而把感光材料载体由玻璃换成了涂黑的薄金属板而已。也正是由于为当时的湿法底片特点所限,为了避免底片之间相互粘连,所以底片无法重叠放置,只能单张地放置于相机后部的感光区域进行拍摄。这一局限,使得这一个时期的铁板(锡版)相机还不能进行连续、快速的拍摄。 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当时的人们就想方设法能够在同一张底片上拍摄出尽可能多的照片,然后再对照片进行裁剪。使用这种方法的典型相机,应当首推1862年美国波士顿市的西蒙.维因(SimonWing)公司制造的维因倍增相机(Wing Multiplying Camera),(见图1.2)。这种照相馆用室内相机个头儿笨重,机身前部可以根据需要换装一只或四只镜头,而机身后部的感光组件可以上下、左右移动。这种很聪明的设计,通过更换相机镜头或移动机身后部的感光组件的方法,可以让锡版的不同区域分别感光,从而在这张4×5英寸的锡版上能够拍摄出一张以至最多可达72张的照片。 文章来源:丽水摄影博物馆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