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红星新闻 “以映代宣”的时代,眼泪成了拉高电影票房的法宝?
2005年,导演张艺谋在为《千里走单骑》做宣传时,就曾非常形象地将导演和营销人员比喻成“种萝卜”和“卖萝卜”,预测“宣传和推广慢慢地成为一种科学,甚至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艺谋的预测的确很准,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电影营销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卖片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整合营销、跨产业营销。 刚刚结束的国庆档,多部影片极限定档。为了应对极限定档,“以映代宣”“映后宣发”成为了应急方式,不过,“映后宣发”时间紧,不容易找准宣传方向。新形势下,映后宣发有什么套路打法?极限宣发如何做出新意?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01 映后宣发“逆风翻盘”概率低 在不久前结束的国庆档,《万里归途》一枝独秀,以10.23亿的票房稳居第一,排在第二名的《平凡英雄》票房则刚刚过亿。从票房分布来看,今年国庆档头部化倾向明显,加上今年国庆档的影片大部分是极限定档,宣传周期缩短,很多物料来不及准备,让这些电影凭借营销“逆风翻盘”的概率较低。 拿《平凡英雄》和《搜救》来说,这两部影片在上映前曝光的物料非常少,观众不熟悉,官方微博只有简单的角色和剧情介绍。9月20日,《平凡英雄》定档前三天,官方微博发布角色海报,由于时间仓促导致该海报制作比较粗糙,引发了网友的吐槽。9月23日,《平凡英雄》宣布定档9月30日,上映当天才发布终极预告,明显滞后了。按照常规的宣传节奏,终极预告一般在映前一周发布。 文章来源:红星新闻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