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金茂听你说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公共安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是最基本的民生。 9月27日至28日,以“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为主题的第七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吉林省通化市协办。研讨班上,与会代表围绕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领域风险、安全生产领域风险、消防和建设市政等领域风险、公共卫生领域风险4个专题交流经验,深入研讨市域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前六次研讨班有所不同,此次研讨班采用“双主持”模式,每个专题请主管公共安全业务的有关中央部委1位司局领导和1位省级党委政法委副书记联袂主持。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应急管理部安全协调司、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铁集团安全监督管理局的4位司局领导既从本部门工作角度进一步点评有关发言的亮点,也从如何加强市级整体统筹、推动部门间协调的角度提出建议。 找准“小切口” 推动“大治理” 市域治,天下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崭新的时代命题。 中央政法委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谋篇布局,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出整体规划,创新试点分类指导工作,分解“1+5+5”11个试点项目,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五类风险”,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作用,推动各地既全面建,又重点创。其中,49个试点地区认领了“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项目。 “实践中我们感到,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首先要回答‘做什么’‘谁来做’和‘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吉林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云桥在开班式上说。 “目前,全国范围内约有4亿驾驶人、3亿机动车辆。”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介绍,防范化解市域道路交通领域风险已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人、车、路、环境,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抓要素。安徽省蚌埠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涛在交流发言中说:“蚌埠市紧盯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领域风险隐患,聚焦‘建机制、抓整治、强监管’,紧盯‘重点人员、重点车辆、重点区域’三个重点,开展系列专项整治。” “首次教育警告、二次普法学习或协勤、三次及以上现场处罚两拍两核”——在系统治理电动自行车乱象方面,江苏省常州市创新实施累进式执法模式。常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永忠给出了一组数据:今年1月至7月,常州市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亡人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4.3%、14.8%。 为了彰显交通管理“温度”,吉林省通化市在警示、处罚未佩戴和不规范佩戴安全头盔的“一盔一带”工作中,向群众赠送安全头盔1350余个。通化打造“文明礼让”城市交通品牌,在全市域形成文明交通、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防范公共安全风险下一步要升级和融合人工智能,从‘大数据’过渡到‘数字化’。”王长君说。 从预防预警到应急处置,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地践行“智治”,建立交通管理大数据中心,强化大数据建模应用,精准分析重点交通安全隐患出行规律,大幅提升违法打击力度精度和执法实效性,用科技理念、数据思维催动监管手段创新,不断优化交通管理。 文章来源:金茂听你说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