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塞上江南“风景”如何变“丰景”

2023-2-4 16:21| 发布者: 摄影数码| 查看: 972| 评论: 1

文章来源:天眼新闻


雁阵南去潭水清,云岭嵯峨暮山紫。金秋时节,贺兰山东麓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四十里店村稻渔空间,2600多亩五彩稻田丰收在望。清风拂过,以稻菽为“墨”画出的巨幅山水画随风飘动,不远处游客摸鱼抓鸭欢声一片,音画协同,演绎丰收诗意。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听了介绍,总书记颔首赞许:“这里不仅有‘一产’,还有‘二产’‘三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宁夏坚持守正创新,将文化旅游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跳出“就文旅看文旅”,以农为本推动农旅融合,“接二连三”助力产旅一体,不断彰显文化旅游的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多重属性,发挥其“富口袋”“富脑袋”“富民生”“富产业”等多重功能,推动了产业转型、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今年6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六优”产业的首位。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访大河两岸、穿行长城内外、深入巷陌峁梁、探访星空大漠,看到文化旅游立足“文化强区、旅游富民,为产业赋能、促民族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将“诗和远方”注入关联产业、社会建设、绿色发展,通过全要素参与、多维度融合,在不同层面呈现出“风景”变“丰景”的可喜变化。


1.文化旅游:美了环境,也美了心境


渐入秋境,宁夏六盘山区的层层梯田披上“五彩霞衣”。调研组来到大山怀抱的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那里有一辆大卡车改装的“流动舞台”。相声和情景剧带来的欢笑,打破夜晚的静谧。“大篷车一来,有好戏!”台下,“入戏”很深的梁昌荣拍着大腿,大呼过瘾。


一年四季,祁寒酷暑,宁夏话剧院“文化大篷车”都奔忙在广袤山川,足迹遍及农村城市、厂矿工地……所到之处,收获掌声无数。究其缘由,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蒋全洲一语中的:“融入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文化,群众需要。”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群众的物质生活经历了“匮乏”向“丰裕”的转变,但“种文化”的迫切性一点不亚于种庄稼。


农民玩音乐?这在填不饱肚子的年代,想都不敢想。如今却让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火出了圈。“脱贫了嘛,生活富裕了,心里也舒展了,就想唱几嗓子。”大战场镇农民苟君告诉调研组,2019年,移民自发组建合唱团,虽然大家都说着各自的老家话,没有一点音乐基础,但有老师教,大家就愿意学。大部分人都是白天打工、干农活,晚上来练习,还有人开着蹦蹦车赶十几里路来上课。


“农民合唱团是小康路上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体现,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吃上了五谷儿,现在要吃六谷儿’。这种执着和热爱感染了我,一定要用文化的力量鼓舞更多的人创造幸福。”农民合唱团团长、中宁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李震宏说。


前不久,取材于这支农民合唱团真实故事的电影《六谷儿》完成拍摄,合唱团成员全部本色出演。细心的李震宏发现,走上荧幕的农民,把那股自信带到了生活中。“咋不兴奋呢?咱不光会唱四声部,还能拍电影,还有啥干不成的?”50多岁的合唱团成员王数花说,就像那歌里唱的,“这生活啊,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文旅融合中,文化的沃土,也“生长”出一个又一个打卡点。贺兰山下的闽宁镇,演绎跨越山海、东西协作的《山海情》,让很多游客不远千里,前来感受将苦难化作美好生活的奋斗之力;罗山脚下的红寺堡,续写从大山深处到大河之畔的《百万大移民》,吸引人们来此见证“迁出百万人、换得千山绿”的易地扶贫搬迁奇迹;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老巷子,文化味萦绕乡间院舍,观砖雕、看泥塑,做剪纸、赏刺绣,吼一声秦腔震破天、写一纸书法浸文气,民俗文化沁润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在乡村游中打开了连接新世界的一扇窗……



文章来源:天眼新闻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nnariz 2023-2-4 16:21
避而不谈鄱阳湖

查看全部评论(1)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