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出版科学 出版科学 Monday,September 18,2017 苏晓珍 摘要 交互叙事是利用数字媒介交互性特性展开的叙事方式。用户不但接受作者创作的叙事文本,还可以对文本作出反馈,形成新的叙事内容。与传统媒介叙事的单向交流不同,用户的参与改变了文本意义的流动路线,因此交互作品具有双向交流结构。西摩·查特曼在传统叙事“作者”“作品”“受众”三要素基础上细化单向叙事交流结构,指出:在真正作者和真正读者之间,还有一个详细的“叙事过程”,由隐含作者、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构成,真正作者对意义阐释起主导作用。尤迪本-阿里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向交流结构,明确指出数字媒介中受众身份的变化:除了接受叙事创作者的意图,还作出反应,参与意义构建,改变叙事系统,所以将交互叙事交流结构分为初始交互阶段和返回交互阶段,同时厘析叙事者和叙事接受者在叙事中受到的限制条件。交互叙事具有多线性、超文本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叙述者和叙事过程复杂。双向交流结构作为分析交互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模型,清晰地阐释了交流过程存在的各个角色和环节,描绘完整的交互叙事过程,剖析角色受到限制的条件,为分析具体的数字交互作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指导,有助于交互叙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交互叙事 数字叙事 叙事交流结构 双向叙事交流模型 参与者 文本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效果依赖于创作过程中的叙事技巧和承载于之的媒介平台。媒介平台上的叙事作品,传统上围绕作者、作品和受众展开。以纸质和影视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介文本,作者的意图通过呈现在媒介上的作品以线性方式直接传递给受众,受众在作者预设的叙事框架中理解意义。数字媒介技术的互动特征打破了这一叙事过程,使受众参与作品创作的能力和热情都被进一步激发,为当代叙事带来深刻的改变。交互叙事不是数字叙事的独有特征,但是其最显著和表现最突出的特征。 1 文章来源:出版科学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