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影艺独舌 1978年以后,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逐渐被社会认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直观通俗、娱乐性强、方便免费的电视剧很快成为继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之后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主流文化产品。 从填充播出版面、提供收视粘性,到满足娱乐需求、引导精神导向,特别是吸引广告投放,电视台(及近年来崛起的网络平台)作为播出端,完善了电视剧的产业链条。 电视剧按照文艺的方法来创作,按照产业的方式来生产,按照政治、文化的标准来进行内容把关,按照商品的方式来买卖,按照宣传的要求在媒体上播出,它作为公益文化方式被受众无偿观看,最后又被按照文化和市场的双重标准来评价。 没有商品,精品没有产生的基础;没有精品,商品容易迷失方向。 坚持思想优先、推崇艺术精良、联动市场变化、引领题材导向,促进良性发展,一直是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的诉求,及实施管理过程中持续追求的效果。 其中,发挥主旋律精品剧的引领作用,是弘扬主流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民战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基于此,国家广电总局指导推出了《在一起》《山海情》《功勋》(以下称“三剧”)等被行业称为“命题作文”的主旋律作品。 这批主题创作剧,题材开拓与运作创新并举,口碑反响和艺术品质比肩。它们完成宣传任务,收视引发好评,呈现出行业管理的新格局、新面貌。 本文把“主题创作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梳理三剧的产生背景、运作过程和播出收获,观察主题创作剧对电视剧行业产生的作用。 以高质量发展为诉求 以往总局对主旋律电视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立项和审查,较少介入创作和播出资源配置。 主题创作剧最突出的特点是总局从选题规划入手亲自抓。主动出题、论证拍板,参加创作推进会,下剧组指导……电视剧司贯穿了写本子、组班子、拍片子全过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总局实际承担了题材策划和剧目监制等创作工作。 文章来源:影艺独舌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