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 报道 王万国,男,198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研发中心)人工智能室经理。先后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年五四奖章、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网工匠、山东省电力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齐鲁工匠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26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2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10余项。 2009年元旦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万国来到智能公司开始了为期9个月的实习工作,也就是这一次“偶遇”,让他认识了智能公司自主研发的有点“呆萌”的巡检机器人。当他了解到这款小小的巡检机器人肩负着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重大使命的时候,对它更是心生好感。2010年6月,硕士毕业后的王万国毅然放弃了国内知名通讯公司的丰厚offer,选择了智能公司,投入到电力机器人研发这个新兴领域。 智能赋能,破解行业难题从“看得清”到“看得懂” 如果说各种硬件设备和传感器给予了机器人生命的话,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则赋予了机器人智慧的灵魂。机器人身上安装的摄像机好比眼睛,王万国负责的工作就是让机器人拥有更加智慧的双眼,让它不仅能清晰的看到,更要聪明的看懂。 刚来智能公司不到一个月,他就被派往了浙江兰溪芝堰500kV变电站,负责机器人智能算法研究和调试,以前习惯坐在实验室的他毫无防备的就被派到了基层一线,面对南方潮湿的环境,他开始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湿疹,但这还不是让他最痛苦的事情,因为很快他发现,原本机器人在这里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秋季的江浙一带经常会出现大雾,尤其是变电站还处在山区,大雾持续时间更长,机器人巡检时被浓雾包围,根本看不清楚设备的表盘,更不用说去读取示数了。如何才能拨开“迷雾”?他开始分析雾天设备图像的特点,建立了雾天图像的物理模型,提出了高斯函数规定化直方图的去雾算法,实现了图像的清晰化,使机器人能看得更清楚。 机器人“看得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它能自己 “看得懂”?王万国将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应用到机器人身上,实现了设备状态的自动识别,实现了对仪表数据的自动读取,这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中应用的序幕。从那之后,炎热七月的中原大地,寒风刺骨的黄土高原,都留下了他与机器人为伴的身影。 寻求突破,解决技术难题从“看得准”到“看明白” 王万国为在地上走的巡检机器人安上了一双“慧眼”,那天上飞的巡线无人机更加需要这双“慧眼”。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无人机稍微的偏差就无法拍到设备目标的图像。他和团队苦思冥想,有人说要用多目全景相机,有人说要更精准的导航控制,可最终都发现受限于无人机载荷和当前技术而无法实现。一个周末的晚上,他那个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女儿问道:“人类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是为了看清楚物体的远近呀!”是啊,为什么不给无人机也安装上两只“眼睛”呢?于是,他设计了一种通过广角摄像机拍摄大场景图像,前端芯片识别出场景中各设备的位置,再让长焦相机对特定目标进行精准拍摄的模式。他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压缩,将算法移植到只有一个信用卡大小的芯片中,实现了无人机端的智能处理。 创新的思路从来不是闭门造车,技术的应用也从来不是纸上谈兵,2018年7月,王万国带着他的无人机在莱芜邹川线#401塔进行飞行测试,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尝试了不同的光照条件、不同的距离、最终得到了最优的测试参数,研制的人工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成功在500kV实际线路测试应用,实现了无人机在实时巡检过程中“看得准”,这项成果也入围了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复赛。 文章来源:海报新闻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