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搜狐城市-巴音郭楞 工作人员正在为无人机加注农药 摄影:姚世杰 凉爽的秋季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节,在轮台县哈尔巴克乡的田间地头,茁壮成长的棉花作物已陆续吐絮。为扎实开展秋季棉花植保和田间管理工作,连日来,哈尔巴克乡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重点利用无人机飞防作业开展喷施棉花灭虫药、脱叶剂等植保工作,为下一步秋收做好准备。 在哈尔巴克乡哈尔东村的千亩棉花地里,一台大型植保无人机正在来回穿梭,配药搅拌、装药调试、作业喷施,一整套程序正在忙碌有序地进行着。据了解,无人机操作只需1至2人即可,仅1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40余亩的喷施工作,快捷、高效,省时又省力,已成为棉农开展日常植保工作的不二之选。“棉花生长过程中一般需要打8至10次药,传统人工打药方式不仅节奏缓慢,而且喷施不够均匀,有些农药还含有一定的毒性,整个过程显得麻烦且棘手,但是无人机作业恰恰相反,一天下来可以完成近500亩的喷施工作,无人机飞手只需要在远处遥控就可以,真的很省心...”棉农张玉龙介绍道。 无人机正在棉花地里喷施农药 摄影:姚世杰 随着近些年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的成熟和普及,简易的遥控操作方式使得寻常百姓也能够成为“飞行员”,由此衍生出的无人机飞防作业成为了不少村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哈尔巴克乡卡西比西村的麦合木提·麦木提敏和伊敏江·伊卜拉伊木表兄弟俩就从植保无人机行业中找到了致富门路,成为了乡亲们眼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人。今年六月,已取得无人机驾驶执照的麦合木提·麦木提敏按揭贷款购得一台植保无人机,在整个夏秋交替的农业生产时期,他通过无人机飞防作业先后完成了群巴克镇8000余亩玉米、哈尔巴尔克乡1000余亩棉花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表弟伊敏江·伊卜拉伊木看到他每日忙碌且充实的工作着,不禁好奇地打听这个行业的前景。 麦合木提·麦木提敏告诉他,三个月来除去无人机保养维护和加油费等成本费用,纯利润已达到6万余元,对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伊敏江·伊卜拉伊木听后心动不已,也加入到了植保无人机行业中。 “我们今年是从事无人机飞防工作的第一年,总体上看行情还是不错的,现在各地都想在常态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保障农作物植保和田间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所以在喷施农药环节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来代替人工,我们也要跟上步伐,抓住机遇,从中找到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伊敏江·伊卜拉伊木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轮台县哈尔巴克乡党委、政府致力于通过科技赋能助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立足于发展迅猛的无人化农业科技产品和技术,积极探索无人机在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耕种管收”环节下的广阔应用前景,鼓励农民群众学习和在农业产业链中运用无人机技术,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打通新路径。像麦合木提·麦木提敏和伊敏江·伊卜拉伊木表兄弟这样的“新农人”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哈尔巴尔克乡的田间地头,他们将在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中,寻得更多的增收致富新机遇,成为带动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的科技先锋! (撰稿人:姚世杰 审核人:吐逊纳依·托乎提) 文章来源:搜狐城市-巴音郭楞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