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直播带货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看着平时光彩照人的明星通过窄窄的一方屏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似乎变成了和我们一样会为了凑单和打折商品欢呼雀跃的普通人。然而直播也悄无声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短视频蚕食着我们的注意力,让观众变成了越来越需要被刺激的动物。而带货在明星的光环下也加剧了环境危机与劳工的不平等。 《被放大的欲望》作者:[美]玛克辛•贝达特 译者:杨静娴 版本:2022年7月 中信出版集团 根据卡瑟的理论,引发物质主义的第一个诱因,即社会模仿,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刻屈从过的因素。社会模仿实质上是社交媒体的基础,是其中最明显的一种消费形式。社交媒体不断宣扬某件物品的优点,无论那是一条牛仔裤或是一双运动鞋,还是一个别致的度假小屋或是一款美容产品,甚至是所谓拥有“对”的东西会让你更受欢迎的概念,通过这种做法,它不断蚕食着我们的注意力,既成为我们消费的对象,也在不断消费着我们。 但在很久以前,在互联网还只是罗伯特 · 卡恩和温顿 · 瑟夫眼中闪现的灵光之时,伯内斯就开始通过明星广告引发基于社会模仿的消费浪潮。他甚至还受聘于报刊大亨威廉 · 伦道夫 · 赫斯特,帮助后者利用一些名人客户的平面广告,例如无声电影明星克拉拉 · 鲍(她也曾聘请伯内斯打理自己的公关事务),来推广某些产品。这种策略还延伸到了大银幕,伯内斯首先提出了在电影中和电影首映式上植入产品的概念(也标志着广告宣传与无处不在的潜意识就此分离)。这些营销工具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零售商亚马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亚马逊不仅销售卫生纸和图书,甚至还销售衣服、鞋子和配饰,同时它还制作和销售影片。贝佐斯辩称,投资好莱坞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零售利润,他曾不无戏谑地表示:“赢得金球奖有助于我们卖出更多的鞋子。 为明星打造的产业链 几十年来,用明星做广告的做法日益普遍。现在,明星广告的形式千变万化。首先是利用明星的偶像效应,那些光彩夺目的电影明星和歌星 / 舞星因为在公众中广受欢迎而引得设计师蜂拥而至,成为免费的人体广告位。哦,其实并不是免费的。无论是穿着某个品牌的礼服走红毯,还是成为某个品牌的代言人,明星都能挣到数百万美元的收入,甚至都不需要背下来一句台词或是学会唱一首歌。 你可以将明星的这份兼职收入与自己生活方式博客赚到的钱做一下比较:朱莉娅 · 罗伯茨为兰蔻代言赚了 5000 万美元, 布拉德 · 皮特从香奈儿拿到了 700 万美元,布莱克 · 莱弗利从古驰赚到了 400 万美元,凯特 · 布兰切特从阿玛尼赚到了 1000 万美元,而罗伯特 · 帕丁森从迪奥赚到了 1200 万美元。 文章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