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老王头谈历史 题材内容贯穿诗人的整个创作生涯,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与发展,如入仕之前及仕宦早期,诗人游历滇、黔、蜀、秦、齐、鲁等地,多创作纪行诗,以记录足迹、山川风物、历史名胜、风土人文为主。 自榆林之行(1885),看到陕北黄沙漫天、百姓生活艰苦的社会现实后,诗人开始有意创作现实主义诗歌。尤其是绾印宰汧阳(1887)以来,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故人接连辞世,自己亦仕途不顺,诸多冲击蜂拥而至,使诗人内心受到极度创伤。 此时,诗人的诗歌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以感怀国事民生、宦海沉浮和怀友思乡的感怀诗为主,即使是与友人交游唱和亦不离上述几类题材。 李嘉绩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 感怀诗 感怀诗,即因事有感于怀,发而为诗。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等重大动乱,国家也由传统的封建主义社会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局势的骤变,使得诗坛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李嘉绩的诗歌创作亦从有感于自身延伸至有感于国家,既不断在诗中抒发着自身仕宦、思乡、悼亡之感,同时又书写着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思。 1 喟叹仕途 诗人现实生活的繁忙以及面对现实生活而产生的疲乏在两首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诗人渴望抛却尘世、购买田产,终日以诗书相伴,终老山林的隐逸生活,但这是无法实现的,遂以“安得”二字,抒其失望无奈之感。 辞官不能,又不被委以重任的现实,使得诗人常以“吏隐”自称。吏隐,特指地位不高的小官僚诗人“居官如隐”的一种处士态度,包含着吏和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内容。 但李嘉绩笔下的“吏隐”有着明显不同的两种含义,一种形容友人“吏隐”,多是羡慕其清闲愉悦的生活,另一种形容自己“吏隐”,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文章来源:老王头谈历史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