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银发团逐梦老城厢:“我想搞清楚上海石库门的来历”

2022-12-20 13:10| 发布者: 摄影数码| 查看: 1827| 评论: 0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推开徐大纬工作室的大门,一张张老上海“合院”建筑的鸟瞰照片排列展开,被当作宝贝塑封陈列。在外人看来,这些不过是破旧老房子的鸟瞰图,但对76岁的退休建筑师徐大纬而言,却是她多年研究考察的心血。她认为,这些照片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和肌理。


石库门是上海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海早期石库门的起源在哪?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吗?为了探究清楚这些问题,从2013年开始,徐大纬扎根于上海绞圈房和老城厢的研究。


今年7月,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经历了历史性时刻,上海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但城市快速发展的背后,许多老建筑的痕迹也随之消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徐大纬和团队成员发现,很多老城厢里的建筑慢慢消失不见,想要考察一些建筑变得困难。徐大纬和团队成员们希望抓紧时间弄清楚更多上海老建筑的来历,让老建筑体面地“谢幕”。


这一年半来,徐大纬与周飞华、王安宇、寿幼森等人组成“银发考察团”,借助卫星地图观察、无人机航拍、使用三维建模动画展示,完成了十几项有关老建筑溯源工作的探究。通过梳理老城厢里明清两代绞圈房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和建筑类型,徐大纬和同伴寻觅到十座“母子相连一家亲”的活化石案例,为上海石库门脱胎于绞圈房找到了证据。他们也尽力收集老城厢的界碑石和仪门资料,列表成册,提供给相关文物保护部门。


以下是徐大纬的讲述:


与绞圈房结缘


我是建筑师,退休前在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工作。我对建筑一直有好奇心。2013年有一天晚上我翻新民晚报,看到上面登着一篇关于“绞圈房子”的文章,我当时很震惊。作为上海的建筑师,我竟然从未听说过上海有这样的合院民居建筑。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想知道上海到底有多少个绞圈房,现在有多少绞圈房还“活着”?


初识绞圈房,手头几乎没有资料可查,也没有专业的建筑师研究过,所以我想把空白填补上。之后每个礼拜,我没事就在卫星地图上找绞圈房的方洞。


绞圈房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一种三面或四面有房且具有相互绞接双坡屋顶的合院民居建筑。这些绞圈房的外形很有特点,它中间像一个米斗,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是庭心,四面有一圈房子。绞圈房大都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有些居民夏天晒谷子、纳凉、东西拿进拿出不方便,把一面墙的仪门敞开了,所以“三合院”其实也是绞圈房。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