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见习记者 余冰玥 “在藏族传说中,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牦牛,是山神的家畜。”当低沉的旁白配上高原与雪山,瞬间把人带入藏区的苍茫荒原。观众发弹幕说:“恭喜你发现了宝藏。” 这是纪录片《众神之地》的开篇场景。最近在B站上线的《众神之地》,讲述了四种被赋予“神性”的动物——雪山使者野牦牛、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霸主亚洲象,以及森林之王东北虎。它们在远古被作为图腾,与天地共生,与人类共存;它们位于食物链顶端,是反映区域生态状况的“旗舰物种”。 《众神之地》总导演曾海若想拍的,就是这样一群“神性”与人文交织的动物。 “时间长了之后,你和动物们会逐渐产生某种连接,拍摄本身就是‘被动物选择的过程’。” 日前,曾海若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四种动物都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自己,甚至一度让自己非常苦恼。因为拍摄它们本身“太难了”。 导演曾海若在看岩画。受访者供图。 这位决心“把纪录片做得像电影一样好看”的导演,曾创作出《我的抗战》《第三极》等作品。人文类纪录片拍多了,曾海若想尝试拍一拍动物,结果直接选中最极致、硬核的“旗舰物种”——“它们都代表了自然的意志和反应”。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