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每天进步一点
2025年,中国绿色金融债市场迎来“开门红”。截至3月12日,全国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同比激增742%,创历史新高!这场由“双碳”目标驱动的资本盛宴,不仅折射出金融与环保的深度融合,更揭示了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磅礴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数据冲击:800亿背后的“碳中和速度”今年初,农业银行以6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刷新单期发行纪录,渤海银行、民生银行等紧随其后,票面利率低至1.70%,市场认购倍数最高达3.6倍,足见资本对绿色资产的狂热追捧。 - 规模对比:2025年800亿的发行量,远超2024年同期的95亿、2023年的216亿,甚至高于2022年的584亿,呈几何级增长。
- 资金流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生态修复成主要投向。以兴业银行为例,其承销的重庆轨道交通碳中和债累计破百亿,预计年减碳22.77万吨,服务13亿人次绿色出行。
二、政策加码:从顶层设计到“真金白银”绿色金融债的爆发,离不开政策端的强力驱动: - 制度完善:2024年《绿色金融意见》出台,明确绿色项目标准、评估认证流程,构建“三层次”系统框架(顶层目标—分类标准—金融工具)。
- 激励升级:央行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考核体系,并与碳减排支持工具、专项再贷款联动,单列百亿级再贴现额度定向扶持。
- 国际接轨:光大金租、华润租赁等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登陆卢森堡交易所,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三、市场热情:为何资本争抢“绿色资产”?- 政策红利:绿色债券享受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且风险权重可能下调,银行配置意愿强烈。
- 长期收益: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20%,绿色资产现金流稳定性凸显。
- ESG浪潮:全球资管巨头将ESG纳入核心指标,国内基金、险资加速布局,催生万亿级需求。
四、隐忧与破局:冷热不均与268万亿缺口尽管市场火热,专家直言三大挑战: - 结构失衡:清洁能源投资过热,生态修复、农业绿色化等领域遇冷,恐致资源浪费。
- 标准模糊:国内外绿色认证尚未统一,数据披露缺乏强制约束,存在“漂绿”风险。
- 资金缺口: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中国需累计投入268万亿元,年均8.1万亿,当前规模仅杯水车薪。
破局之道: - 分层施策:对减排难度大的行业(如钢铁、化工)推出转型金融工具,避免“一刀切”。
- 科技赋能:利用区块链追踪碳足迹,AI量化环境效益,提升绿色资产透明度。
- 全球协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债券互通,吸引主权基金、国际开发机构参与。
结尾点睛:绿色金融债的爆发,不仅是资本的狂欢,更是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庄重承诺。当800亿撬动268万亿,这场“绿色长征”才刚刚开始——未来,谁能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在碳中和时代掌握话语权。
(本文数据及观点综合自权威财经媒体) 文章来源:每天进步一点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