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2024-2-11 19:07| 发布者: 美妆时尚| 查看: 1258| 评论: 0

文章来源:今看风云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前言


现代社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一股汉服热,在各种场合都有人身穿宽袍大袖,摆出各种动作,无外乎就是为了显摆一下吧,如果你询问他们汉服是什么时候的服务,他们会告诉我:“是汉代的服装”。且不评论这些人所下的定义是否正解,就他们所穿的古装,也未必是汉代的服装。是不是定是汉武大帝电视剧里所穿的那个样子呢?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关于汉代的服装是什么样子,文物是不会说谎的


马未都曾经说过,有时候古董更能说明历史,他们解读有时比史料更可靠,因为那时候没有照片,而史书记录时,很难图文并茂,单凭文字一百个人读了之后,可能的一百种理解。

从出土的有关俑或者帛的画中得到反映。长沙市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有162件木俑和大量帛画,可从其衣着看到当时的服饰文化,也可以反映出两汉时期的服饰文化,其中木俑和帛画情况如下:

戴冠男俑所反映的男式服装形式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马王堆出土的戴冠男俑,头戴鹊尾冠,与同墓中出土的帛画中9个男子的冠式相同。于头顶后部向上斜冠一板,冠两侧有带直达领下。前额头发中分,再由脑后挽至冠下梳成髻。身着深蓝色菱形罗绮袍,长可掩足,广袖,领袖、衣襟皆有锦缘,脚穿圆头鞋,其中一人鞋底有“冠人”二字,这是有一定身份者的服饰。

着衣女侍俑所反映的女式服装

从长沙市出土的女侍俑的服装来看,她们的身上穿的是信期绣绢或手绘银彩云纱纹面料的长袍,脚上则穿一双门头履,前额留着中分发式,后脑形式各有不同,有的长发垂到前上,有的头发至脑后挽成一束,平展盘旋于头顶。

着衣歌舞俑的服饰形式

从出土的舞俑来看,有的穿着短褂,也有的穿长袍。歌俑们梳差盘髻,穿着菱纹罗绮式长袍。

彩绘立俑的服饰形式

马王堆出土的彩绘立俑,他们大多数头上顶着髻。身上穿交领、右衽、广袖、曲裾长袍,用用红色带拦腰系住,花纹少数是菱纹,大多数是云纹。

乐俑的服饰形式

马王堆出土的乐俑,多数于头顶将头发盘绕两道,将发尾露在外面,有一点像盘髻,身上穿着与乐俑相同,也是交领、右衽、广袖、曲裾长袍的打扮。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大量纺织品、衣物和木俑、陶俑所反映出来的服饰着装效果,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服饰文化提供了大量依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服饰的一般风貌。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戴长冠、穿深衣的汉代


深衣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十分流行深衣的服式,在社会中下层,也流行着另外一些简单服装,非常省料。

在湖北省出土了一个普通平民人士的墓葬,这里所出土的衣服,就采取了另一种直裾的样式。这样的直裾袍服与深衣看起来非常相似,由左边前襟沿胸腋部直线而下,中间没有一点点曲裾。里面的右前襟与左前襟大小差不多,从胸腋部直线而下。两片前襟互相交替掩盖,最后用带子束紧腰间。

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当时的服装,也就是汉服,这些汉服已历经两千多年,仍旧操持着坚固的质地,鲜艳的色泽,反映出当时的劳动人民高超水平和技术。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还有一种服装显得稍微简陋,衣身相对宽松,袖子像一只圆筒。衣裾相对低,双脚可露出下面,一个下垂的三角形从前襟下露了出来,应该是右侧前襟下裾。

这种深衣多数出现在在楚墓出土的木俑上。无论男女都这这样打扮。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去看,这种服装式样非常平常,似乎没有美感,但它却是在汉代妇女身上最常见,实实在在的一种服式。在中原、关中等地出土的大量汉代陶俑、木俑和画像石等实物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深衣。

奴仆的替身殉葬一般都是陶俑,这种形式简陋、裁制较方便、可以能是社会下层在劳动时常穿,而贵族妇女们的垂胡式长袖长裾深衣,要精美得多。

西汉初年长沙轪侯夫人的陵墓,就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看一看在她棺木上覆盖的那幅帛画。画面显示这位贵妇人被侍女簇拥在中央, 身穿一件上面绣满了美丽繁缛的花纹、宽松肥大的深衣,衣裾非常宽大拖在地上,明晰可见缠绕在身上的曲裾,极明显的“垂胡”式样的衣袖。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汉代的服饰色彩服饰和材质


汉代运用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使织物色调已经十分丰富,染出数十种纯净艳丽的色彩的技术,在当时已经很牛了。而且,那时的人们还发明了用套版印花的方法,给丝织品染上各种漂亮的套色花纹。马王堆汉墓中有一块用三块版套色印成的泥金银印花纱。经过套版印出大花之后,再用手工绘制细微部位制成的, 这些丝织品具有更为丰富艺术表现力。甘肃省东汉墓中出土了三件印花绢衣,就是用三块版套印制成绛红、绿、白三色的云草纹,艺术效果非常好。

从汉代出土的丝织品遗物极其丰富,色彩鲜明,花纹精巧,种类多样,美不胜举。现代学者们曾经根据实物作了一些分类,经过统计,平纹组织的“纨素”是汉代织物中最多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绢”。这样的平纹绢每平方厘米一般有50~60根经纬线,因此织出的绢非常细薄。

这种素色绢多数是织得较稀疏的,一般用于做衣物的里子。如果用来做面料和绣品底料的绢,就要求更为紧密均匀一些,质量也要求更好一些。绢织造技术相对简单,也省料, 因此成为当时最广泛使用的丝织品。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在河北省汉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的祖先)墓中,出土了另一种绢。这种绢就织得比较紧密,所用经线比纬线多一倍,显出纬线方向凹下的直纹。

其次是罗纱。早期的罗纱是用平纹织成的,经、纬线都使用得比较少,看起来稀薄,布面上甚至露出细小的方孔,最稀疏的地方只有经纬线20根左右/每平方。从用途上看,应该是用来包头发用的“巾”。

最精妙、最珍贵的是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一件素纱做的单衣。这件单衣薄于蝉翼。整件长衣连袖子全长190厘米,重48克。但每平方厘米经纬密度在62根左右,非常密。只是用的蚕丝细到极致,因此就能织出细密又轻薄的纱料了。

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汉代已经出现了提花罗纱。这样的罗纱是用经线两根为一组,与纬线交织而织成,其中有一根经线被称为纠经,每织入一根纬线之后,纠经便改变一次位置,从而使两根经线交替绞转。这种方式织成的罗纱,不会散动,通过纠经变换位置,还能织出非常美妙的花纹来。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绮是价值比较贵的精制丝织品,用今天的话讲,这种素色绸子用斜纹起花。也有用染色。汉代一种特殊的织法的绮,其底地用平织的方法,只是在显花部分,增添一组平纹经线。在织造绮时,这种方式所使用的经线是纬线的两三倍,因此绮织出之后紧密厚实,加上在表面进行提花,使织物的增加了更多光彩。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穿汉服的场合要求,穿汉服的礼仪


由于秦代破坏旧的服饰制度十分彻底,汉代又是一帮平民打的天下,因此最初也没有统一的冕服样庆制度,一切照旧。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才子贾谊曾经上书,认为汉代建国20余年了,如果还沿用上一代的历法、官制,不太合适。上奏请求改变服色等礼仪制度,然而当时的汉文帝并没有采纳。这一拖就到东汉明帝的时候,才根据《周礼》等相关礼书中的内容,改换了冕服制度。

问题来了,在西汉与东汉前期没有实行冕服制度时,官员们的制服是什么样的呢?百姓又应该如何穿呢?

大小官吏们日常穿着的官服,就是深衣制的长袍。因为当时没有根据官品来限定服装相关的颜色,只是根据季节改换服色。春夏秋冬分别穿青色、红色和黄色,白色与黑色。实际生活中,普通官吏们四季都穿着黑色的袍服。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官服没有差别,无法根据衣冠来辨别文武官员的品级高下。不同身份的官员,所佩戴的冠有明显区别。

在衣冠上没有明显区分,绶带就成了汉代官员身份的一个重要标识。一般用丝带编织成的,平常系在腰间,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区分不同的官品,还有长度,官品越高绶带越长,反之越短。就这样,可以明显地区分开官品高下了。

巾帻在汉代就非常流行。用幅巾包头被儒生名人认为是风雅之举,使得用巾束发的风气大兴,连王公大臣、名门望族也纷纷用巾包头。当时名士袁绍、孔融、郑玄等人都喜欢用幅巾。丝绢或葛布制成的头巾在汉末十分流行。头戴纶巾,手执羽扇,是文人墨客习用的打扮。

不过,这些头巾大多是黑色的。在汉代是官吏被罢免为民或地位卑贱者必须头着白巾。《汉书·朱博传》中记载被罢黜的官吏都要换上白巾出官署的门,在官府中执役的人,如亭长、伍伯一类的小吏、衙役,也头裹白巾。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秦汉时的平民百姓有一种包头巾的式样,叫作“帩头”,又称作“络头”“帞头”。它的包束方法比较简单,用一块长方巾子从脑后向前额包拢,在额前打结,有点像阿宝在台上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

四川省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舞俑,就是头上戴着帩头,额前竖起两个尖角,看起来显得非常俏皮。

《陌上桑》里记录: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说的就骚年们看到了美丽的之后,纷纷脱下了帽子,整理头巾,目的就是想引起美女罗敷的注意力。

如果把时代限于汉代,这个时期的服装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实际经过隋唐宋明演化之后,汉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满清三百年统治,早已物是人非了。现在要穿汉服,到底怎么穿呢,如果自嗨的话,就无所谓了。如果打着文化的旗子,我觉得还是需要做一个统一的注解才是。


根据文物看汉服,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商家骗了


文章来源:今看风云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