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正观新闻 “随手拍”不能变成“侵权拍” 随着智能手机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社会热点事件,都是由手机拍摄视频曝光发酵而来的,如“高铁霸座男”等。然而,随着这类曝光视频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流量密码”,人们不禁要问:拍摄视频曝光是否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有些拍摄者对视频进行剪辑、文字引导,甚至高呼进行“人肉搜索”,又是否违法?(12月16日《法治日报》) 如今,几乎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有网络账号,随手拍摄、随手发布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在多如牛毛的短视频作品中,有一类短视频是专门曝光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有的视频发布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如“高铁霸座男”“唐山打人事件”等。这类短视频往往吸人眼球,容易引起更多人效仿,有的人甚至专门拍摄发布曝光类视频博取流量。 曝光类视频通过揭丑揭黑对社会公平、正义、文明起到了推动建设作用。正因为有人随手拍摄,才使得某些人不敢肆意妄为;也正因为这类视频曝光负面问题,才使好人得到保护,坏人受到惩罚。一些网络平台曾专门鼓励网友拍摄曝光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地方部门也鼓励市民“随手拍”交通违规等行为——只不过拍摄内容要发给执法部门。 虽然网友或市民拍摄、曝光社会不良现象,有诸多积极意义,但如果拍摄者、发布者缺乏法律意识,有可能好事变坏事,其行为很可能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因此会被追究侵权责任。在一则曝光视频中,发布者发布“司机拒载短途乘客”和司机相关信息,被网友评论和辱骂,司机起诉后,发布者删除视频、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虽然曝光类视频对于社会不良现象有监督作用,甚至拍摄者、发布者是以监督者的心态来操作,但这种监督也要遵守法律红线,否则就要为侵权承担后果。在现实中,有一些人利用曝光类视频来维护自身权益或帮助他人维权,虽然是正义之举,但如果操作越界侵犯他人权益,同样要承担后果。另外,还有人利用这类短视频对他人打击报复,更容易构成侵权。 所以,曝光类视频发布者最该注意的是不能侵犯曝光对象权利。即便曝光对象行为违法违规,也应该由相关执法者依法来惩罚,而不是发布者用视频来惩罚。也就是说,即使曝光对象是违规者,但在法律没有裁定其违规之前,其肖像权等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视频发布者因此向曝光对象进行经济赔偿是很不划算的,这种“监督”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自伤”。 曝光类视频的发布者应该向正规媒体学学如何保护自己。一方面,以比较公正、客观、全面的视角和文字展示所要曝光的内容,而不是带有个人偏见一番操作。另一方面,应当采取马赛克等方式保护曝光对象面部和其他个人关键信息。这样,既能达到曝光或者监督的目的,也不至于把自己带入侵权泥潭。可见,通过这类视频发挥监督作用,也是一种“技术活”。 由于不是每个曝光类视频的发布者都懂法律,都懂“技术性保护”自己,所以,有关方面要向这类公众普及相关法律规定和技术知识,各种短视频平台也要守土尽责,对曝光类视频严格审核把关,防止陷入侵权纠纷。总之,曝光类视频也是一种社会监督,值得鼓励,但任何社会监督都要遵守法律红线,监督者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保护好自己,更好履行监督责任。 (原题为《“随手拍”不能变成“侵权拍”》 作者 海凝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文章来源:正观新闻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