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酒情旅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呈现。创作中,从文学到编导甚至设计团队,都汇集了各领域的顶级艺术家,其中不乏多位国家级院团的院团长,国家话剧院院长、导演艺术家田沁鑫便是其中之一。昨日,演出副总导演田沁鑫就<伟大征程>的戏剧创作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 最怕的一句话就是“天又亮了” 北青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创作的?主要负责的是演出的哪个部分? 田沁鑫:从前年春节后便开始参与演出方案的筹备,虽然最终的演出场地选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但在方案阶段,还包括网民大会堂版、长城版等多个室内外场地的方案版本。真正进入创作是今年的“两会”前,那时我们是在文旅部的南区进行筹备,到“两会”结束后,整体方案已经成型。10月10日投入工作,一直到演出结束。 我们主要负责演出中戏剧及戏剧视频的呈现,进入鸟巢后,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从23点开始,因为只有晚上大屏才能看到,而第二天凌晨4点天就亮了,所以我们组说得最多的也是最怕的一句话就是“天又亮了”,天亮则意味着留给我们工作的时间就不多了。也因为我们的工作都在夜间进行,所以我们也自称为“夜间行动组”。 北青报:您是话剧导演,擅长的是舞台,即便是这几年参与了电视综艺<故事里的中国>的创作,但这种室外广场的演出形式还是第一次吧? 田沁鑫:是的。之前和撰稿、文学组在戏剧结构和呈现上进行了十多稿的磨合。在大广场上如何让上万名观众看到戏剧的表演,最终我们想到了用即时拍摄的方式、现场投屏,但这就需要演员和机位的精准配合,要拍得像电影一样。 摔成三处骨折两周重返岗位 北青报:记得在10月份,很多人从您的朋友圈中看到了病床和鲜花,后来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您也都是坐着轮椅,是在排练中受伤了吗? 田沁鑫:那是在10月19日,我们已经连续熬了好几天的大夜,凌晨3点多钟,我从宿舍楼到主舞台上台阶的时候摔伤了。到了积水潭医院,诊断为三处骨折。10月24日我做了手术。当天我就跟剧组说,10月6日我一定回来。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当麻药劲过了之后,那种疼痛真是难以忍受。直到10月9日,我终于回来了,又开始熬夜工作。 文章来源:酒情旅人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