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月在线侃大山 全文共4053字 阅读大约需20分钟 近些年,各大互联网巨头和广电融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业务,加之一些专业影视人创作交流平台的加入,短视频创作从最初一地鸡毛式的全民狂欢逐渐变得有规律可循,未来,短视频优质化发展将起到市场引领作用。 那么,广电在短视频优质化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呢?电视台一向以新闻立台,借助传统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采访优势,最显而易见的高地首先一定体现在新闻领域。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目前已成为主流新闻之外的规定动作,这为纪实类短片增补了许多专业的内容。然而,传统电视新闻从长度上说其实也能划归短视频,为什么还要提“电视新闻短视频化”呢?那是因为它撷取碎片的标准、过程、目的与新媒体上流行的纪实短视频有根本的不同,创作范式也有根本的不同,如何让一则传统新闻从新闻现场开始就分解为若干更便于全程、全面传播的碎片,打造多元立体动态的新闻“万花筒”,是传统新闻记者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分析纪实类短片的碎片化趋势,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方法和启发。 1 纪实短片碎片撷取的标准 对“新闻短视频化”的启发 孟非曾经说过,他发朋友圈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分享的价值,这反映了大部分新媒体创作者的心态。如抖音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游玩、风景、宠物、小孩、生活小技巧、突发事件等纪实碎片,选取的首要标准就是它的分享性:或给人信息(客观传递、夸大传递、误传谣传等),或给人刺激(吃惊、震惊、害怕、开心、愉悦等),或对人有用(启发、学习、模仿等)。 传统电视新闻讲的“新闻性”是不是就是短视频的“分享性”呢?事实上,它们是一个交叉概念:有分享性的东西并不一定有新闻性,但有新闻性的东西一定有分享性,所以我们的新闻报道先天具有分享的价值,是非常适合以短视频方式传播的,只不过新闻性需要集中、提炼、去伪存真并寻找碎片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受到价值导向、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左右与影响;而分享性的趣味点更多元更自由,需要解构并寻找事物或事件更多的角度碎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现场的记者具备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迅速集中碎片的能力,一种是迅速将事件解构成碎片的能力。我们平时做的新闻都遵循了一定的新闻制作范式,新闻要素是齐备的,传递的信息是清晰的,是有一定逻辑性和主观判断与加工的。但如果把这些成品新闻搬到新媒体上当成短视频传播,且不说时效性会差很多,其有头有尾、五脏俱全、排篇布局的苦心也并不讨倾向于碎片摄入、厌烦说教的观众的欢心。虽然最终他们还是希望有权威的信息和分析报道,但碎片信息的快速冲击非常具有刺激性,也非常便于社交分享传播。所以,要抢回传统广电的新闻影响力,新闻现场实时的短视频发布不可缺失,新闻的碎片化解构不可缺失。看央视网上的新闻短视频,选取的都是具有分享性的新闻点,像新闻现场的瞬间、实用的知识、奇特的场景等,一个重大新闻现场也会被拆分成多个动态过程与侧面、背景和后续,例如表现神舟十三号发射的众多短视频,每一个你能想到的可分享的碎片点都被放大了,其传播效应贯穿了一个时期,并且进行了累进叠加,这是以前一两条面面俱到的传统新闻所无法比拟的。 文章来源:三月在线侃大山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