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36氪 11月29日,36氪WISE2022未来能源创投新风向大会顺利举办。今年我们以「临界点」为主题,聚焦新能源市场,涵盖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多个细分场景,通过汇聚新能源产业、资本、学术等领域的朋友,全方位探讨当下我国新能源市场的产业生态与发展变革,展望未来新能源产业的趋势动向与新增长点。 大会上,扩博智能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严治庆发表了以风电的后运维市场如何用创新摆脱内卷的主题演讲,严治庆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赋能风电后运维大有可为,介绍了扩博智能的产品优势,并结合与国企合作的经历谈未来市场的拓展。 以下是严治庆先生的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36氪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风电后运维市场如何用创新来摆脱“内卷”?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风电后运维赛道? 风电在全球新能源行业会占到26%的比例,全球风电的市场未来10年新装机量会达到720GWh。当前我国风电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和运维的能力增长其实并不匹配,风电后运维市场的潜力会非常大。 现在风机叶片越来越长,最长已经达到120米了。而单一的风机寿命在20年以上,它投入2至3年以后就需要持续维护。我们再看海上的风电市场,它的占比也越来越高。而传统运维方式完全依靠人力,它的效率非常之低,成本又非常高,而且缺少数据的汇拢,这都是所面临的问题。 传统运维模式多以计划性定时定点维修为主,导致维护的成本非常之高。陆地上的风电维护成本占到60%以上,而维修故障中一半为非计划性的零部件损失,这大大的增加了运营成本,使度电成本升高。风机的运维手册要求对风机外观要进行半年和年度的维护,每次维护都要进行叶片的外观检查,巡检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传统行业方式是进行人工检查,又耗时又耗人,巡检质量也非常难保证。有时候巡检人员还需要去攀爬到叶片上面进行检查,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新能源行业的飞速增长,它的政策支持以及传统运维方式的痛点是非常的明显的。这也是为什么给了我们这样子新兴科技公司很好的机会。各国的技术团队都把目光转向了机器人、无人机来代替人工开展着这个风电机组的维护。大家都是希望在降低人员安全和运营风险的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实现一个真正的风电数字化和智能化运维解决方案。风电运维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领域,如果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这一系列的技术,把风险降低,并实时地去反馈给制造商数据的话,就有很多风险可以避免,问题也可以更加早被发现和解决。 在我调研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靠着绳索保护带这样很简单的装置,将自己吊在离地100米的高空进行作业。这些工人通过望远镜去观察叶片,然后再去用手机去拍摄有缺陷的部位。为了更加好找到拍摄角度,他甚至需要去踢一下塔筒,把人转到最好的位置。大家可以想象,一些风厂会拥有几百台的风机,这个工作难度会有多么大。所以我们一直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更加好的方式方法,去改变这种传统低效、安全隐患这么大的一个运维方式。 文章来源:36氪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